关注IDG资本微信

新闻中心

现在的年轻人似乎很容易就“生气” ​?

Kris Gage |《You’re Angrier Than You Think》
2018.03.23

对于长时间工作、居住在格子间的现代年轻人来说,烦躁易怒是很容易出现的情况。不少朋友习惯于把“气”字挂在嘴边,动不动就“好气”、“气炸”、“超生气”。当然也有不说出来的,但心里默默憋着一股怨气。很多人会无意识地气很长时间,并且随时可能将这种情绪传递给他人。

(河豚式生气五连)

1、小心这些“生气”也是穿了马甲的“生气本人”

我们经常干的一件事是,把生气悄悄伪装、披上其他情绪的外衣,比如:

嘲讽/挖苦、烦恼、恼怒、怀疑、指责、嫉妒、自私和疏远等等。

别因为这些情绪看似不是“生气”,就否认你是一个爱生气的人。虽然我们每次被问到 How are you feeling? 时,回答99%都是 fine,但你我都心知肚明,那不是你真实的感受。

2、我生不生气,关你屁事

爱生气的你,需要重视这个问题。

因为生气这件事所波及的范围,可能比你想象的还要广。它影响着你在意的那些方方面面,包括你的个人健康、人际关系,甚至是你完成任何事的效率,包括工作。

如果你读到这里还没有引起重视,甚至以“生气”情绪集合体为豪,我想奉劝一句:如果你想知道为什么总是得不到更多你想要的东西,至少有部分原因就在于,你没有解决“生气”的问题。

3、如何爬出“气气气”的大坑

说到处理生气的问题,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搬出所谓“情绪管理”的一些套路,比如以下:

埋葬。把它藏于内心深处,否定它的存在直至逐渐消亡。甚至否认曾经有过这种情绪,并拒绝去理解这种情绪到底是什么。

表达。通过任何方式表达这种情绪,打沙袋,对着墙狂踢,大叫着埋进枕头里,用所有你能想到的方式出气。

治愈。很多人愿意去跟心理老师聊聊。相信我,TA会很乐意接受你的咨询费,然后给出一些关于你如何“有缺陷”、”犯了错”的指导建议。你们会好好聊一聊生气的问题,同时将焦点放在事情的起因上——从而有效地将你定位成一个需要“帮助”的受害者。

然而,上述方法并不能真正消解愤怒。

在某个地方埋葬它只会让它在其他地方通过某种形式再次露脸——不一定是所谓的“大爆发”,更常见的是大量的攻击行为,以其他情绪的形式迸发。

表达则只会加剧愤怒。“宣泄仪式不仅无法减少愤怒,它还是身体表达愤怒(暴力)的预演。”事实上,没有任何理性的行为会出于愤怒。

治愈则在一开始就假设我们自己是“糟糕的”,“破损的”或者是“受害者”。它在强化“讨厌自己”方面比解决问题要有效得多。

4、消除愤怒的正确姿势

首先,当你“生气”的那一刻:

1、大方承认它,“我就是生气了”。就像你会去看一个突然进门的人一样自然。

2、切忌屈服于它,比如直接表达或换种形式攻击;切忌评判它或者评判你自己。

Whenever our [anger] comes up, all we need to do isrecognize it and call it by its name.”—Thich Nhat Hanh

每当我们的‘愤怒’出现时,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认清它,并且直呼它的名字。—— 一行禅师

像这样:“你好啊,嫉妒。恐惧。烦恼。愤怒。”

尊重它们就在那里的事实。

因为当你尊重自己的情绪、不屈服于它也不反应过激的时候,你同时也是在尊重你自己。

总体而言,愤怒总是由未满足的需求引起的

比如,有种生气叫做“饿到生气”(hangry)。

当我们感到“hangry”时,我们实际上并没有生气。我们只是饿了。想要调整这种情绪,不要忽视它,或者大叫表达,解决办法就是吃一顿,吃饱了就开心了。是不是感觉很简单……

最后一步有些佛系,那就是你要心怀慈悲

大部分人可能会将“慈悲”直接等同于“同情他人”。但对他人的同情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不首先通过向自己施以同情来了解何为同情,就不能向他人展示出同情的一面。如果我们不先自己努力识别、管理情绪,就无法通过接受他人的同情来建立联系,让他人帮助解决我们的需求。

作者:Kris Gage,原文标题:You’re Angrier Than You Think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