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IDG资本微信

新闻中心

共享经济的本质:信任还是就业?

本文原载于Sptreview,作者为莫妮克•戴诺。
2015.06.17

Rachel Botsman,共享经济的主要倡导者谈起这个模式时说:“信任是二十一世纪的新型货币。”她道出了西方社会的现实:人们不再信任政府和企业,而只相信亲近的人,另外,他们将越来越多的信任给了在社交网络上遇到的陌生人。人们对集权性机构的信任完全陷落,按照她的说法,信任被“转向了分散、互联的社群”。

前进的动力

接受她的观点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共享模式拥护者的数量在不断地增长。根据普华永道 2014年12月在美国进行的研究,44%的受访者知晓此概念,而他们中的19% 已经参与过这种交易。根据一项 2014年面对6000万消费者的调查,41%的法国公民会经常进行“协作型消费”:14%的人使用过长途拼车网 BlaBlaCar——无论是作为乘客还是司机。

住房分享已在全球遍地开花;交通工具共享正快速成为现实;金融领域的改变虽然还微不足道,但也在迅速生长。这种经济模式存在内生动力并不断累积:78%的用户发现共享经济强化了其消费欲望,64%的人发现促进了社交和娱乐,43%的人则是因为单纯拥护这样一种理念而参与其中。那么,这种热情究竟会如何改变人们的行为?

为共享经济下定义很难,因为它的内容涵盖得太广了。

单纯从字面来看,它应该包含“公众协作生产”,这个词由约凯·本克勒 (Yochai Benkler) 提出并大力推广,以维基百科为典型。但“共享经济”更应该指资产、空间(住房)和工具的共享,基于所谓“网络财富”,对大量个人闲置资源加以利用,进而提供一种新型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共享经济的目的是创建一种充分利用广泛低成本连接的新型社会组织:这个系统的骨干是合作,合作打破了建立在竞争/淘汰上的现代社会等级制度。

共享经济让传统的以物易物、旧物回收和农产品的短供应链重焕生机。它催生了旨在更加方便利用“过剩资源”的新市场,将个人资产变成资本:拼车、租车、工具或将房屋短租等。

Airbnb上提供了五花八门的选择:只出租公寓的一部分,一座乡间小屋或停在花园里的那辆房车,租金通常很低廉,甚至传统旅馆或小型商用物业也来凑热闹。

这种经济功能的最大好处、即能够取悦用户的关键是产品或服务的广度和质量:特别是在租车或租房领域,专门企业很快被无数的平台所取代。

但这些物品的共享并不是全部:共享经济也提供了新型的人际互动。服务业包括金融领域的经验交流(KissKissBankBank、Ulule) 和创新空间(骇客空间和协作空间)的发展得到了促进。共享经济的活动范围开始从公益领域渗透到大多数的商业领域,变成彻头彻尾的商业项目(Uber、BlaBlaCar、Airbnb、eBay……),其商业模式也从物物交换扩展到订阅和交易费用,更不用提广告了。

现在,让我们看看这枚硬币的两面。

硅谷乌托邦

所有共享经济形式皆基于同一本质:自由自足的个体越过中介直接互联——这也是硅谷的哲学基石。互联的个人需要充分信任彼此,因为相互交换的产品和服务已经没有企业和品牌为其背书。交换双方的信用也没有保证。

当然,大平台会通过协议安排和应用程序来降低风险(身份验证、声誉指标、交易安全)。小型网站却很难提供这些手段,而是更多依赖当事方的自我组织。我们与陌生人的交流和交易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实现,却可在网上轻易发生:仅通过一个 App,我们就让陌生人搭车,让他们住进我们的公寓。我们没有任何迟疑地进入他人的私人领域,好像是很自然的事情一样。

这些行为在互联网之前已经存在,但数字技术放大了这种开放趋势、C2C的信任,使这些行为变成日常。通过社交网络,人们不问缘由地勇敢展现自我。由于协作消费,现实世界中的人们被真正连接在一起。

透过网站评论的字里行间,盎格鲁—撒克逊民族那种远胜于拉美民族的对自发社交的狂热,一目了然。当然,这些评论的可信性值得怀疑:越来越相似的表述暗示了某些网络社交模式的形成,这些模式与现实模式迥异。

在Airbnb上,评论很模式化,更多是点赞——可能用户不希望让自己看上是个糟糕的房客,因为这会影响到其日后使用其他服务。他们对网上信誉资产的重要性心领神会。酒店点评网站TripAdvisor上的情况稍微好一点。而一份针对Coughsurfing网站评论的分析报告显示,90% 的用户评价都是正面的,但其实只有55% 的旅行者会留下评价。根据密西根大学 Lada Adamic的研究,其他那些“沉默”用户的真实感受则多是中性或负面的。

经济原因到目前为止仍是这种协作消费模式的首要动机。但除此之外,还有人际关系的因素。一些能够住得起专业酒店的游客也常常会选择民宿,仅仅是因为他们更喜欢与他人的直接交流。

共享经济的倡导者们非常重视这种社会心理因素。参与者常常被看成是生态友好人士,反对商业主义或过度消费,他们属于某一更加友爱的社群——这也是大多数这类网站高打高喊的口号。

这样的理想甚至渗透入市场经济的很多大产业。硅谷人士的梦想日益获得了广告公司和传统企业的支持,后者看到可以利用这些分享网站来丰富自己的服务。有时则仅仅是简单重复一些传统做法:比如迪卡侬重新推出了帮助用户交换旧体育器材的Trocathlon活动。

共享经济代表着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如果说社会主义是20世纪的人类理想,共享模式则可看成是21世纪的政治典范。

这种模式的价值早已吸引了资本的注意。当然,投资者很挑剔,许多创业者仍然找不到投资。但赢家的收获非常巨大。Brian Chesky、 Nathan Blecharczyk 和 Joe Gebbia 在2008年创立的 Airbnb,现在已经号称拥有在190个国家的2500万人次交易,估值超过100亿美元,并在2104年3月成功融资5亿美元。对于一家2013年销售额还仅仅是2.5亿美元、雇员不到1000人的公司,拥有这么好的信用简直不可思议。

然而,这种乌托邦的成功故事也有其瑕疵,尤其在信任问题上面对着考验。

劳动力危机

“共享经济故事讲的不是信任,而是绝望”一名记者在《纽约》杂志中写道,他注意到共享经济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兴起的,伴随着美国失业率的上升。在这个问题上,这篇文章与《连线》杂志的立场截然对立。

Uber 在2014年的一篇帖子也引起广泛争议:这家公司声称“乐意”为美国工资低得出名的教师提供额外的收入。共享经济实际上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收入不理想或未从危机中恢复的人士服务,通过让他们成为房东、司机或小时工的方式来帮其增加收入,同时,尽量降低他们的消费支出。分租公寓、穿二手衣物、拼车、易货和购买廉价品,在年轻一代人中,这样的心态非常普遍。

通过外租汽车或公寓谋生的人们,节省下时间做更多有创造性的活动,并增加收入,因此被称为“剥削者”。

打开陌生网友的家门或车门有一定的风险,但年轻用户很无所谓,他们很容易克服匿名的障碍。在现实生活中见“网友”早已不是禁忌,而是日常。根据Apprentis d'Auteuil在2015年 4 月发表的一项调查显示,法国三分之一的16-25岁人士与社交网络网友在现实生活中有接触。

另一方面,共享经济更多是出于经济实用性,而非对存在性的反映。对他人的信任不是毫无保留的,而是一种信任和猜疑的平衡,这是Facebook用户习以为常的东西。

共享运动无疑增加了我们对他人的信任,但信任并不简单。它起因于经济困难,并依赖于用户主动利用技术手段证明自己的偿付能力和严肃态度,其实是“知情的信任”。

这种机制依赖于严格的法律框架。在商业网站上,运营者提供一个交换空间,但不承担责任。例如,BlaBlaCar不会去管交通事故,责任落在司机和保险公司身上。网站提供各种技术,让两者相互验证真实身份、发布照片和连接Facebook。马克·扎克伯格的网站实际上是一种数字担保人身份:正如同没有互联网当今世界的生活会很困难,如果没有Facebook 帐户,你很难参与共享经济。与此同时,他们监测数据,有时甚至对可疑情形进行提醒,来提供安全、声誉指标和主导交易。总之,他们为交易双方创造了一个可信的第三方。

所有的这些预防措施为互不相识的双方创造了良好的交易环境。但最后,他们还是通过利益最大化原则或意识形态来互相取信;尤其对于年轻一代,社交习惯一旦形成,在共享消费的普及下,取信于社区成员的行为标准会趋于形成。

我们可以拒绝由共享经济造成的各种各样的影响。这场运动仍处于发展初期,未来会有更多变化。毫无疑问,围绕着各主流平台,一种激进的商业模式正在增长,尽管受益于网络、知识经济的人们和那些遭遇技能危机的人们之间的差距在逐渐变大。然而,信任正在将我们导向一种基于所有人互联而不是政府控制的社会。对于那些主张发达国家社会正经历危机、新一代将经历贫穷、信任自己和他人远胜于僵化机构的人们——诱人的硅谷乌托邦或许代表着更光明的未来。(宁博豪/译)


本文原载于Sptreview,作者为 莫妮克·戴诺社会学家、法国马塞尔·莫斯学院(Institut Marcel Mauss)荣誉研究主任。目前执教于法国国家视听研究所(INA),教授社会学。